无云

公众号叫 长夜书坊

[荐]两本我想手抄一遍的书

纳博科夫说:

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,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。可以肯定地说,那背脊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、纯科学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泄形式。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。


嗯,好歹读完了是不是,翻译得有够糟吧。

但是大意很明白。

像这种,就算被翻译的荆棘丛遮挡着,还能透出原著那光芒闪耀的宝藏的情况,我只见过《哈德良回忆录》和译本花样频出的《瓦尔登湖》。

 

好书里的好句子是浑然天成的,它的涟漪一直暗涌,甚至波动到全书,要摘抄,最不违本意的做法其实是把全书抄一遍。

 

况且,这本书里的好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。一开始我想折角,结果书的右上角鼓起来一大块,后来我想画线,画着画着手也酸了。

好东西太密集,就有神圣感。

人见人爱木心那本《文学回忆录》,同理。

我心目中,和《瓦尔登湖》并列的书,是纪德的《地粮》。

后者写得还真是带着《圣经》味儿的,一翻简介,嘿,居然真被被誉为「“不安的一代”的圣经」。

《地粮》还需慢慢看,今天,只先推荐《哈》和《瓦》。

这两本书给我印象太深了,我决定不翻开它们,凭着回忆写。


 

《哈德良回忆录》

[法]玛格丽特·尤瑟纳尔

 

上次,在提到《索福克勒斯悲剧》的时候,就说古希腊古罗马是人最元初的阶段。嗯,马克思的说法,这点我确实赞同。

 

以第一人称视角写大帝哈德良的一生。

一开始我忽略了作者,到最后才迟钝地发觉,玛格丽特,是个女名啊。

我从头到尾,视之为绝对男性化的笔法,无论是历史的架构,还是意象的磅礴。

尤其是这个:

 

女人们狭小的圈子,严酷的现实感和一旦爱情不再在其中起作用之后她们的阴暗心理。

 

这种句子我一开始断没有意料是一位“玛格丽特”的手笔。

嗯,又落入了不经意的性别歧视,我道歉。

不过,也能看出她的「奇」了。

作者写这本书花去数年。中途一度放弃,直到多年后,偶然找到手稿,一时间她都忘了这是哪里的一段文字。

看着远年的创作,宛若注视一段不属于自己的公案。

她重新点燃了热情。

为描写一幅面孔,多少次揣摩那些流传下来的塑像。每天在博物馆前,注视一幅古画半晌。哈德良的目光经由她的眼睛投出来,看着架上的古书,翻遍了历史资料,作隔空千年的追忆。

“呕心沥血”的历程丝毫没有沾染作品,弄得迂腐沧桑。

真的不想对这本书说太多。

放上图片,哪怕管窥蠡测,都能可见一斑。


如果要背一本书,我想选它。

 

 

《瓦尔登湖》

[美]梭罗

  

先不提它在「十大死啃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」上稳居不下……

我只先说,最动人的,是行文气度中,有一种精神贵族的自洽。

梭罗并非不与人交往,他亦途经人群,稍歇暂驻,并在远方学会生活。

说来此书与我的渊源不小……从小学便买来放在家里,多少年了,总不能读完第一章。

直到今年冬末,生活经历了剧烈的波动,心思空荡,不出两日就通了下来。

和红楼梦里众人叹湘云作诗一样,真是“读到哪里赞叹到哪里”。

相见恨晚。原来,一直在寻觅的,就压在书柜最底层……

但是,又何尝不是缘分到了书才显形,你们相遇呢。

按照木心的划分标准,梭罗是心肠好,头脑也好,有诗情,有才情,对生命有怜悯和深沉的爱意。“隽永”,人们把这顶帽子谬扣到多少东西头上,这俩字儿分量其实多么重,口里含香。

读到后面,会越想读。刚开始的头几章有些流水账。他又常常引用大量的圣经、道德经、论语、孟子、吠陀经……也是现代读者的一道坎。其实是增彩处。

读之功效和冥想有的一拼。

 

推荐王家湘译本。

 

 

P.S.

关于“好东西好句子是浑然天成的”,我此前写过一个寓言故事:

诗的葛朗台酷爱收集诗歌。
他把诗人找到,威逼利诱,让他们同一首诗写十遍。
诗人写得总是随性,每一遍不尽相同。况且这实在烦腻,他们越写越短。
葛朗台如何把诗提纯: 
每一篇诗歌里重复的部分,想必是结晶中的结晶。
他集满一宝箱,而诗歌的硬核们互不相让,划痕斑斑。
“我需要稀释!”
宝箱里传来嗷嗷待哺的呜咽声。


今天还更新了一篇文章,存放这段时间的碎片化的所思所想,放在公众号里啦:

长夜书坊

下次见~






评论

热度(15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